《离别的礼物》示范课观后感想体会
浏览:327 | 发布于:2020-03-04
《离别的礼物》示范课观后感想体会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教学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故事性比较强,学生相对比较喜欢。然而由于传统的小说教学程序模式化、内容单一化,导致学生对于小说教学毫无兴趣。今日在导师推荐下,我有幸得观马骉老师小说教学示范课——《离别的礼物》,不由感慨:殊途同归,其致一也。这节课与传统教学一样,仍是扣住小说的要素展开教学,但是形式更新颖,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更高,课堂更有吸引力,且把小组合作发挥到极致。
马老师的这节课主要环节有两个,一是品读小说情节中结尾的好处,二是感受并把握文章人物的形象。马老师另辟蹊径,用新颖的形式教授这两个传统内容。
关于小说的故事情节,很多时候,老师们可能会直接询问学生“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谈谈小说结尾的妙处”等,而马老师先不是直接抛出“情节”这一概念,而是说要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仔细听。接着他拿出学生不曾预习的原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将要到结尾时,马老师戛然而止,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想象结尾,同学们觉得故事创作很有趣,大家的胃口和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都很积极地参与课堂,参与小说结尾的创作。在倾听学生自创结尾时,马老师及时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比如“你相信性本善”、“你是个理想主义者”、“你是现实型的”等等,老师的评价也引得学生一阵阵笑声。交流了学生创作的结尾后,马老师把文本发给大家,让大家对照结尾并思考:你想象的和小说的结尾哪个更好。个别学生从大团圆和恶人有恶报的角度认为自己想象的结尾更好,但是多数学生仍是认为小说结尾好,在这种答案之下,马老师再次追问:为什么你觉得小说的结尾好?学生的答案有以下几种:这样显得彼得很机智;用了很巧妙的方法,用后妈的反面角色衬托爷爷和彼得;结尾更煽情……最后马老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总结,认为自己想的结尾好的,他们比较有自信;认为小说结尾好的,主要是因为巧妙。整个环节都很顺,只是我觉得老师在总结时,既要梳理学生的理由,也应该阐述自己的观点,是不是让学生适时动动笔更好一些,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情节结尾的妙处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否则可能会有“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的后果。
小说教学,绝对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这也是马老师课堂的第二个环节。但马老师也不是直接抛出问题“你觉得XX是怎样的人”、“XX有怎样的特征”等,而是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提1-2个有价值的问题,要求:既小又巧,要落实在语言上。同学们热烈讨论,积极探索,每个小组都提出不少的问题。马老师把这些问题搜集起来,筛选出三个学生存有的共同疑问,表面上看,老师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挑选,实际上,对这三个问题的分析,都可以拎出人物形象,三个问题对应三个人物。三个问题分别是:“一床毛毯足够送走一个人”中的“足够”能否删去;文中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也要为何在忧伤时吹欢快的曲子。第一个问题中的原话是彼得说的,学生从彼得说这句话的用意入手,分析出彼得机智的特点,这正中马老师下怀,这样第一个人物形象特征已然明了;第二问题相对比较直接,但是也是学生合作的结果,学生分析出“惧内”、“犹豫不决”、“没有主见”,其实都已涉及到“懦弱”之意,于是老师水到渠成地用这个词对爸爸的形象作了概括;第三个问题对应于文中的爷爷,学生把文中爱家人、乐观、善良的爷爷的形象具体化:把悲伤全部带走,不想让别人难过……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学会扣住关键词语并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和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同一篇课文,同一种体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很多时候都是相同或相似的,而走向目的地的路径和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喜欢的,是能够使学生打心底愿意参与课堂的,因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课堂。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教学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故事性比较强,学生相对比较喜欢。然而由于传统的小说教学程序模式化、内容单一化,导致学生对于小说教学毫无兴趣。今日在导师推荐下,我有幸得观马骉老师小说教学示范课——《离别的礼物》,不由感慨:殊途同归,其致一也。这节课与传统教学一样,仍是扣住小说的要素展开教学,但是形式更新颖,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更高,课堂更有吸引力,且把小组合作发挥到极致。
马老师的这节课主要环节有两个,一是品读小说情节中结尾的好处,二是感受并把握文章人物的形象。马老师另辟蹊径,用新颖的形式教授这两个传统内容。
关于小说的故事情节,很多时候,老师们可能会直接询问学生“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谈谈小说结尾的妙处”等,而马老师先不是直接抛出“情节”这一概念,而是说要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仔细听。接着他拿出学生不曾预习的原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将要到结尾时,马老师戛然而止,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想象结尾,同学们觉得故事创作很有趣,大家的胃口和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都很积极地参与课堂,参与小说结尾的创作。在倾听学生自创结尾时,马老师及时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比如“你相信性本善”、“你是个理想主义者”、“你是现实型的”等等,老师的评价也引得学生一阵阵笑声。交流了学生创作的结尾后,马老师把文本发给大家,让大家对照结尾并思考:你想象的和小说的结尾哪个更好。个别学生从大团圆和恶人有恶报的角度认为自己想象的结尾更好,但是多数学生仍是认为小说结尾好,在这种答案之下,马老师再次追问:为什么你觉得小说的结尾好?学生的答案有以下几种:这样显得彼得很机智;用了很巧妙的方法,用后妈的反面角色衬托爷爷和彼得;结尾更煽情……最后马老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总结,认为自己想的结尾好的,他们比较有自信;认为小说结尾好的,主要是因为巧妙。整个环节都很顺,只是我觉得老师在总结时,既要梳理学生的理由,也应该阐述自己的观点,是不是让学生适时动动笔更好一些,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情节结尾的妙处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否则可能会有“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的后果。
小说教学,绝对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这也是马老师课堂的第二个环节。但马老师也不是直接抛出问题“你觉得XX是怎样的人”、“XX有怎样的特征”等,而是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提1-2个有价值的问题,要求:既小又巧,要落实在语言上。同学们热烈讨论,积极探索,每个小组都提出不少的问题。马老师把这些问题搜集起来,筛选出三个学生存有的共同疑问,表面上看,老师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挑选,实际上,对这三个问题的分析,都可以拎出人物形象,三个问题对应三个人物。三个问题分别是:“一床毛毯足够送走一个人”中的“足够”能否删去;文中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也要为何在忧伤时吹欢快的曲子。第一个问题中的原话是彼得说的,学生从彼得说这句话的用意入手,分析出彼得机智的特点,这正中马老师下怀,这样第一个人物形象特征已然明了;第二问题相对比较直接,但是也是学生合作的结果,学生分析出“惧内”、“犹豫不决”、“没有主见”,其实都已涉及到“懦弱”之意,于是老师水到渠成地用这个词对爸爸的形象作了概括;第三个问题对应于文中的爷爷,学生把文中爱家人、乐观、善良的爷爷的形象具体化:把悲伤全部带走,不想让别人难过……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学会扣住关键词语并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和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同一篇课文,同一种体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很多时候都是相同或相似的,而走向目的地的路径和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喜欢的,是能够使学生打心底愿意参与课堂的,因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课堂。
相关作文
- 03/29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2020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想体会
- 01/18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做中国好少年-国庆节的感想作文500字
- 03/29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2020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想体会
- 03/29关于疫情中的感想作文 国之责任
- 03/29自律让青春更美丽 八年级作文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感想
- 03/29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2020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想体会
- 12/08关于代写作文的一些感想-随笔550字
- 12/07二手交易的感想-高中随笔1000字
- 12/08拉练感想-关于军训的作文450字
- 12/08享受爱书的乐趣遐想无限的人间-读《在人间》的感想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