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观后感想观芳华有感体会
浏览:310 | 发布于:2020-01-06
电影《芳华》观后感想观芳华有感体会
浸透人生感悟的沉思
这张图片是影片《芳华》的最后一个长镜头。 刘峰漫无目的的凝视着没有诗歌的远方。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充实的,充满自信的力量。
缓步走出影院,这个镜头似乎变成了一部放映机,整部影片都装在里面,一一重新闪过一遍.....
一个被不待见与被损害人和一个被误解或者说被不理解的人,在经历生活的多种坎坷、曲折、精神创伤后走到了一起。这种“一起”远远超乎了世俗婚姻的一般概念......
网络上对《芳华》有一个倾向性的评论:”好人没有好报”。此论不全错也不全对。社会生活中,好人的确存在“没有得到好报”的例证;但是,作为社会思想、风气教化功能作用最大化的艺术作品是不能这样去写的。
我对《芳华》中的好几处细节描写是质疑的。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关于艺术问题的信中这样说过,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否则会完全毁掉整个作品。看完《芳华》,我第一时间找到我的一个好朋友,她有着与女一号几乎完全相同的经历:特招入伍大部队当文艺兵,回来有改行做了军医,有20年的军旅生涯,与《芳华》反映的时代是完全吻合的。
我的质疑是:1,政审历来都是证兵的首要条件,《芳华》中的人物要么是还没有得到平反、解放的领导干部子女(郝淑雯);要么是还在“劳改服刑”的犯罪分子子女(何小萍);还有“隐姓埋名”低调的云南军区副司令之子(陈灿),则是比较符合时代特征的,。2,那个年代,全国学习雷锋,居然在部队里(尽管是文艺兵)居然常常公开调侃,揶揄,开涮“活雷锋”刘峰?3,目无官长,没有一点组织纪律性,女队长的话和“命令”根本不听,得不到执行。4,影片(小说)反映的时间跨度是从60年代----80年代,差不多20年,70 年代左右的女人,在生活中还没有使用“内衣”。小说中这些涉及政策,思想,纪律,生活方式的细节,在意视觉形象为主的影片中被自然 这是影片《芳华》的最后一个长镜头:何小萍带着一丝浅浅的微笑斜靠在刘峰的肩头,手里拿着入伍第一天“偷”林丁丁军装照的照片。刘峰腕抱着何小萍而然的凸显放大,令人骨鲠在喉,芒背在刺,如坐针毡!
朋友的回答是:1,部队的文艺兵是有一点优越感的;2,这些细节“过分了”;3,部队上公开调侃“活雷锋”刘峰是不可能的。自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至”20世纪末也是不可能的;只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别有用心的民粹情绪才敢于无理取闹......
真正能够引导观众读懂《芳华》的现实主义艺术价值是影片最后一个长镜头(见图):何小萍在烈士墓地邂逅刘峰,交谈彼此离别后的际遇。何小萍问刘峰,你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你觉得值吗?刘峰回答,看见这许多好战友躺在地下,我还能够活着,值了!刘峰反问何小萍今后有什么打算,何小萍说,”有一句话我含在嘴里早就想说,有十年了”,这个时候,何小萍拿着刘峰为她拼接的照片,也就是那张她入伍第一天“偷”林丁丁军装找到那张像片,头斜靠在刘峰的肩上,脸上泛起一丝足以看得见的浅浅的笑靥。刘峰腕抱何小萍,眼睛凝视远方,饱含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淡定,踏实与充实.....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其实,这才是影片深刻主题思想和审美价值的栖息地儿。
诗有”诗眼”,报”报眼”,影片也有“片眼”,“片眼”往往在片尾。《芳华》的“片眼”是极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更是哲学的。它能够包容40后--90后形形色色的人在各自形形色色的人身经历记忆中触摸到那一根最相近似的神经,能够准确的刺激到他们每一个人的泪点,并引起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情感的共鸣。用一句艺术评论中的老话,这个“片眼”非常成功的给观众留下了认识社会和审视自己的理性思维空间:我该怎样活着去走完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
冯小刚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芳华》的“片眼”竟如此高明,竟如此饱含现实主义的审美价值和引导社会教化的伟力!从这个视角看,《芳华》是冯小刚所有执导的影片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30多年以来中国电影中屈指可数的成功影片之一。
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小芭蕾,这些人在我们当今现实生活中仍然那个似曾相见,擦肩而过......
不抱怨、不气馁、不失落,向刘峰那样永远不忘初心向前看,一定会方得始终!
浸透人生感悟的沉思
这张图片是影片《芳华》的最后一个长镜头。 刘峰漫无目的的凝视着没有诗歌的远方。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充实的,充满自信的力量。
缓步走出影院,这个镜头似乎变成了一部放映机,整部影片都装在里面,一一重新闪过一遍.....
一个被不待见与被损害人和一个被误解或者说被不理解的人,在经历生活的多种坎坷、曲折、精神创伤后走到了一起。这种“一起”远远超乎了世俗婚姻的一般概念......
网络上对《芳华》有一个倾向性的评论:”好人没有好报”。此论不全错也不全对。社会生活中,好人的确存在“没有得到好报”的例证;但是,作为社会思想、风气教化功能作用最大化的艺术作品是不能这样去写的。
我对《芳华》中的好几处细节描写是质疑的。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关于艺术问题的信中这样说过,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否则会完全毁掉整个作品。看完《芳华》,我第一时间找到我的一个好朋友,她有着与女一号几乎完全相同的经历:特招入伍大部队当文艺兵,回来有改行做了军医,有20年的军旅生涯,与《芳华》反映的时代是完全吻合的。
我的质疑是:1,政审历来都是证兵的首要条件,《芳华》中的人物要么是还没有得到平反、解放的领导干部子女(郝淑雯);要么是还在“劳改服刑”的犯罪分子子女(何小萍);还有“隐姓埋名”低调的云南军区副司令之子(陈灿),则是比较符合时代特征的,。2,那个年代,全国学习雷锋,居然在部队里(尽管是文艺兵)居然常常公开调侃,揶揄,开涮“活雷锋”刘峰?3,目无官长,没有一点组织纪律性,女队长的话和“命令”根本不听,得不到执行。4,影片(小说)反映的时间跨度是从60年代----80年代,差不多20年,70 年代左右的女人,在生活中还没有使用“内衣”。小说中这些涉及政策,思想,纪律,生活方式的细节,在意视觉形象为主的影片中被自然 这是影片《芳华》的最后一个长镜头:何小萍带着一丝浅浅的微笑斜靠在刘峰的肩头,手里拿着入伍第一天“偷”林丁丁军装照的照片。刘峰腕抱着何小萍而然的凸显放大,令人骨鲠在喉,芒背在刺,如坐针毡!
朋友的回答是:1,部队的文艺兵是有一点优越感的;2,这些细节“过分了”;3,部队上公开调侃“活雷锋”刘峰是不可能的。自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至”20世纪末也是不可能的;只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别有用心的民粹情绪才敢于无理取闹......
真正能够引导观众读懂《芳华》的现实主义艺术价值是影片最后一个长镜头(见图):何小萍在烈士墓地邂逅刘峰,交谈彼此离别后的际遇。何小萍问刘峰,你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你觉得值吗?刘峰回答,看见这许多好战友躺在地下,我还能够活着,值了!刘峰反问何小萍今后有什么打算,何小萍说,”有一句话我含在嘴里早就想说,有十年了”,这个时候,何小萍拿着刘峰为她拼接的照片,也就是那张她入伍第一天“偷”林丁丁军装找到那张像片,头斜靠在刘峰的肩上,脸上泛起一丝足以看得见的浅浅的笑靥。刘峰腕抱何小萍,眼睛凝视远方,饱含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淡定,踏实与充实.....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其实,这才是影片深刻主题思想和审美价值的栖息地儿。
诗有”诗眼”,报”报眼”,影片也有“片眼”,“片眼”往往在片尾。《芳华》的“片眼”是极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更是哲学的。它能够包容40后--90后形形色色的人在各自形形色色的人身经历记忆中触摸到那一根最相近似的神经,能够准确的刺激到他们每一个人的泪点,并引起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情感的共鸣。用一句艺术评论中的老话,这个“片眼”非常成功的给观众留下了认识社会和审视自己的理性思维空间:我该怎样活着去走完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
冯小刚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芳华》的“片眼”竟如此高明,竟如此饱含现实主义的审美价值和引导社会教化的伟力!从这个视角看,《芳华》是冯小刚所有执导的影片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30多年以来中国电影中屈指可数的成功影片之一。
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小芭蕾,这些人在我们当今现实生活中仍然那个似曾相见,擦肩而过......
不抱怨、不气馁、不失落,向刘峰那样永远不忘初心向前看,一定会方得始终!
相关作文
- 03/29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2020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想体会
- 01/18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做中国好少年-国庆节的感想作文500字
- 03/29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2020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想体会
- 03/29关于疫情中的感想作文 国之责任
- 03/29自律让青春更美丽 八年级作文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感想
- 03/29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2020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想体会
- 12/08关于代写作文的一些感想-随笔550字
- 12/07二手交易的感想-高中随笔1000字
- 12/08拉练感想-关于军训的作文450字
- 12/08享受爱书的乐趣遐想无限的人间-读《在人间》的感想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