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材作文 读后感作文

《活着》读后感-寒假读后感700字

浏览:151 | 发布于:2024-08-05

《活着》读后感——寒假读后感 700 字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文学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苦难和坚韧的故事,留给读者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这个寒假,我怀着沉重的心情阅读了这部书,并深受其感触。

主人公徐福贵的人生可谓是一波三折,他从一个富裕的地主之子沦落为乞丐,经历了丧失亲人的悲痛、饥荒的折磨和一次次的苦难。然而,在面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时,徐福贵始终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他用超乎常人的坚韧和乐观,顽强地活着。

苦难对徐福贵的精神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他变得麻木不仁,对人生失去了希望。然而,正是他对生的本能执念,让他在苦难的泥沼中挣扎着爬行。就像福贵的女儿凤霞所说,“爹,你真厉害,别人已经死了,你还能活着。”

《活着》这部小说之所以如此动人心魄,是因为它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即使在最绝望的境地,我们仍有选择的自由。徐福贵可以选择放弃生命,但他没有,他选择了坚持。这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它超越了苦难和死亡,展现了人类惊人的韧性。

同时,《活着》也对战争和政治动荡对普通人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福贵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他的人生轨迹被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所左右。小说揭示了权力和意识形态对人的异化,以及对生命个体的漠视。

此外,《活着》还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福贵与妻子家珍之间的爱情是书中的一抹亮色,它在苦难中为福贵提供了支撑和力量。而与春生之间的友谊,更是超越了生死,成为福贵生命中的一份珍贵财富。这些人物之间的羁绊和温情,在冰冷绝望的现实面前显得尤为温暖感人。

《活着》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余华通过对细节的细腻刻画,将苦难的场景描绘得触目惊心,却又能在绝望中透露出希望。例如,福贵在饥荒中用手刨土找红薯的情节,将饥饿的残酷和人的求生意志刻画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巨著,它以其深刻的主题、感人的故事和精湛的语言,直击人性的深处。这部小说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但同时也给了我们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希望。它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书,它必将继续在文学殿堂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相关作文

推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