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材作文 读后感作文

读《乡关何处》有感

《乡关何处》读后感1300字

沈从文笔下那幅幅湘西风土人情的画卷,如同一首悠远深沉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拨动着我心灵深处那根最柔软的弦。读罢《乡关何处》,心绪久久不能平复,思绪纷繁,不禁提笔抒发些许浅见。

一、乡关之情,绵延不绝

《乡关何处》以湘西茶峒吊脚楼为背景,讲述了边城少女翠翠与船工青年傩送的爱情故事。翠翠自幼父母双亡,随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常年摆渡,因此翠翠便成了这吊脚楼的主人。她天真烂漫、善良纯洁,对湘西那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正如沈从文所说:“乡下人有一种共同性,即爱乡土。爱乡土是由爱那方的土,爱那方的水,爱那方的草木,爱那方的人民的方式和风俗……”翠翠就是这样一位爱乡土的女子,她热爱吊脚楼,热爱那条清澈的小溪,热爱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她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她的乡关之情早已根植于她的灵魂深处。

二、爱情之美,质朴无华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是沈从文笔下最动人的乐章之一。这段爱情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海誓山盟,有的只是质朴无华的守望与相依。傩送是典型的湘西船工,性情豪爽、重情重义,他对翠翠的爱是深沉而内敛的。他常年行船在外,却总是将翠翠挂在心上,每当船到茶峒,他便会悄悄地看上她一眼。翠翠虽然年幼,对傩送却有着懵懂的情愫,她对他的到来满心欢喜,对他送来的礼物珍视有加。

在沈从文笔下,爱情不是风花雪月,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就如湘西那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清澈见底,质朴无华,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三、人生之困,命运之悲

然而,在沈从文笔下,人生之困终难逃,命运之悲劫难避。《乡关何处》的结尾,茶峒遭遇洪水,翠翠和外婆被冲走,傩送也失踪了。这段悲剧性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在动荡的时代里,个人是渺小的,命运是无情的。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原本可以开花结果,却不幸遭遇了这场灾难。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社会以及战争年代的控诉,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叹惋。

四、湘西文化的赞歌

《乡关何处》除了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一部湘西文化的颂歌。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贯穿整部作品。他将湘西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描绘得惟妙惟肖,仿佛一幅幅泼墨山水画。

湘西人热情好客,重情重义,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沈从文将这些元素融入小说之中,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原汁原味的湘西世界。他笔下的湘西,是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世界,那里的人们质朴善良,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五、艺术手法,清新隽永

沈从文的语言,清新隽永,有着独特的风格。他擅长使用白描手法,用简单的语言勾勒出人物形象和自然风光,寥寥数笔便能营造出意境深远的画面。

《乡关何处》中,沈从文对湘西风光的描写,尤为令人赞叹。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湘西山水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那清澈见底的小溪,那连绵起伏的青山,那白云缭绕的吊脚楼,都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读罢他的文字,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湘西世界之中。

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乡关何处》既具有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又蕴含着浪漫主义的诗意。沈从文对湘西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同时,他又对湘西人民的纯朴善良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和赞美。

在小说中,沈从文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湘西人物形象,如善良纯真的翠翠,豪爽重义的傩送,勤劳朴实的船夫祖父。这些人物形象,真实可信,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沈从文又赋予小说以浪漫主义的色彩。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就像一朵盛开的山茶花,美丽而凄美。他们的故事,在湘西那片原始而荒凉的土地上,如同一曲动人的牧歌,久久回荡。

七、影响与意义

《乡关何处》是沈从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的风景。他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他的语言清新隽永,他的艺术手法炉火纯青。

《乡关何处》的意义还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湘西,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版图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珍视。

结语

《乡关何处》是一部令人难忘的小说,它带我们领略了湘西的独特风貌,感受了纯真质朴的爱情,思考了人生的困顿与命运的悲凉。它是一部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兼具的佳作,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回味。

乡关之情,是每个人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归属感。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故乡都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愿我们都能像翠翠一样,永远铭记自己的乡关,永远珍视自己的根。

相关作文

推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