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题材作文 读后感作文

鸿门宴1600字读后感

浏览:178 | 发布于:2024-12-11

鸿门宴1600字读后感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一场充满悬念和惊险的政治较量。项羽和刘邦,两军对峙,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一触即发。然而,一场鸿门宴却改变了一切。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则占据蜀地,称汉中王。双方人马对峙于鸿门,一场大战随时可能爆发。此时,张良和樊哙挺身而出,前往项羽军营赴宴,以期化解危机。

宴会上,项羽表现得盛气凌人,刘邦则故作谦卑。范增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但项羽却心存疑虑。最终,在张良的斡旋和樊哙的震慑下,刘邦得以逃出生天。

“鸿门宴”是一场充满了智慧、谋略和勇气较量的盛宴。项羽的霸气、刘邦的隐忍、范增的谋略、张良的机智、樊哙的勇猛,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项羽:霸王的刚愎自用

项羽是西楚霸王,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他武艺超群,力能扛鼎,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然而,他的刚愎自用和妇人之仁却成了他失败的根源。

在鸿门宴上,面对范增的再三劝谏,项羽仍然犹豫不决。他既想除掉刘邦,又碍于脸面和道义而不忍心下手。最终,给了刘邦喘息的机会,酿成了日后的大祸。

项羽的刚愎自用和妇人之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悲剧。他拥有强大的实力,却缺少通权达变的智慧,最终只能饮恨而终。

刘邦:小人的审时度势

刘邦是一个农民出身的草根英雄。他虽然没有项羽那样的武艺和气魄,但善于审时度势,识人用人,最终建立了汉朝。

在鸿门宴上,刘邦表现得卑躬屈膝,巧舌如簧。他不仅化解了危机,还得到了项羽的赏识和优待。刘邦的小人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功者的务实和无耻。

刘邦的审时度势和识人用人,是其成功的关键。他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懂得利用别人的力量为自己所用。虽然他的手段不够光彩,但不可否认他的高超智慧。

范增:谋士的苦心孤诣

范增是项羽的首席谋士,一个足智多谋的老者。他深知刘邦的危险,多次劝谏项羽除掉刘邦。然而,项羽却一意孤行,最终酿成了大错。

范增的苦心孤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谋士的忠心和无奈。他鞠躬尽瘁,却无法挽救项羽的败局。最终,只能含恨而终。

范增的遭遇,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再好的谋划,也抵不过当权者的刚愎自用。谋士纵有妙计,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张良:智者的运筹帷幄

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一个足智多谋的青年。他在鸿门宴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化解了危机,还为刘邦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张良的运筹帷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智者的远见和谋略。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扭转了局势。

张良的足智多谋和远见卓识,是刘邦成功的关键因素。他是一个合格的谋士,一个出色的智者。

樊哙:勇者的以身犯险

樊哙是刘邦的猛将,一个勇猛果敢的壮士。他在鸿门宴上,拔剑怒视项羽,震慑全场,为刘邦赢得了一线生机。

樊哙的以身犯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者的忠勇和无畏。他敢于直面死亡,敢于挑战强权,体现了真正的英雄气概。

樊哙的勇猛果敢,是刘邦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他是一个合格的猛将,一个值得信赖的兄弟。

结语

“鸿门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较量,也是一场充满智慧、谋略和勇气的盛宴。项羽的刚愎自用、刘邦的审时度势、范增的苦心孤诣、张良的运筹帷幄、樊哙的以身犯险,都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项羽的失败既有对手的强大,也有自身的问题。他的刚愎自用和妇人之仁,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西楚霸王的事业。

而刘邦的成功,既有谋士的辅佐,也有自身的才能。他的审时度势和识人用人,让他脱颖而出,最终建立了汉朝。

“鸿门宴”的故事,警示我们:刚愎自用会带来失败,审时度势才能把握机遇。而智慧、谋略和勇气,永远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关作文

推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