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1700字
浏览:14 | 发布于:2025-04-29《呼兰河传》-读后感1700字
萧红的《呼兰河传》,并非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它没有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也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它以一种看似平淡却蕴藏着深沉力量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河的民俗画卷,更是一部浓缩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缩影的悲歌。读罢全书,我久久不能平静,那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如同碎片般拼凑起我对那个时代,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对萧红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书中以“我”的童年视角展开,展现了呼兰河这座小城独特的风土人情。那条蜿蜒流淌的呼兰河,是贯穿全书的线索,它见证了这座小城的兴衰,也见证了“我”童年岁月的流逝。萧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呼兰河上美丽的风景,河水清澈,芦苇摇曳,仿佛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然而,这美丽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悲剧和无奈。
呼兰河的冬天,漫长而寒冷,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衣,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生存。然而,即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人们依然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会在寒冷的冬夜围坐在火炉旁,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在欢声笑语中驱散寒冷。这种乐观,是面对苦难的一种坚韧,也是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态度。 萧红并没有刻意渲染这种乐观,而是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力量。
然而,这种乐观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无奈与悲哀。书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各的命运,各有各的悲欢离合。冯歪嘴子,一个看似滑稽可笑的人物,却最终在社会的边缘被残酷地抛弃;老王,一个勤劳善良的人,却因为贫穷而无法摆脱命运的摆布;二伯,一个看似强悍的男子,却最终在生活的重压下屈服……这些人物的命运,都如同呼兰河上飘荡的落叶,被命运的洪流裹挟着,无力抗争。
萧红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并没有简单的善恶评判,而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展现了他们复杂的人性。她看到了他们的善良,也看到了他们的弱点;看到了他们的坚强,也看到了他们的无奈。这种客观冷静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她笔下的人物,并非简单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 他们身上的悲剧,并非个体命运的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必然。
全书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对封建礼教和人性的压抑的描写。 呼兰河的社会风气,充满了封建迷信和等级观念。 人们盲目地遵循着古老的传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着恐惧和抵触。 这种封建的思想观念,不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也扼杀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文中对“疯女人”的描写,更是对这种压抑人性的社会的深刻控诉。 她被社会抛弃,被视为异类,最终在孤独和痛苦中死去。 这个形象,象征着那个时代无数被压迫、被遗弃的弱者。
而萧红笔下的“我”,则代表着对这种压抑的反抗。 虽然她身处其中,却保持着一种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她用她独特的视角,观察着周围的一切,用她充满诗意的语言,记录着这个小城的悲欢离乐。 “我”的成长,也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种反抗,并非激烈对抗,而是通过对现实的冷静观察和深刻反思,最终升华成一种对人性的关怀和对自由的渴望。
《呼兰河传》并非仅仅是一部地方志,它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批判作品。 通过对呼兰河这座小城的描写,萧红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她用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也表达了她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
读完《呼兰河传》,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悲哀,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思考。 萧红以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将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发读者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她笔下的呼兰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历史的沉淀,一份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它让我明白,历史的伤痛,需要铭记;人性的光辉,需要传承。 这便是《呼兰河传》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它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原因所在。 在高三的学习生涯中,阅读《呼兰河传》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学素养,更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将激励我继续前行。
相关作文
- 04/29高三零分范文之一张引人深思的照片
- 04/29《呼兰河传》-读后感1700字
- 04/29以创新为翼,筑中华之辉煌-记叙文900字
- 04/29我多想出去走走
- 04/29花香弥漫高三作文600字
- 04/29我改变了体育的色彩作文450字
- 04/29猫狗和老鼠高三寓言故事500字
- 04/29忆笔竹箫高三作文800字
- 04/29同学珊珊高三写人作文600字
- 04/29心中的那方天空作文800字
推荐作文
- 09/25庆祝建国70周年的高三作文